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.pdf

根据提供的信息,我们可以深入探讨《计算机网络》第七版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关键概念和技术,并通过具体的题目解析来加深理解。以下是对各个知识点的详细说明: ### 1. 计算机网络的服务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两种基本服务:**连通性**和**资源共享**。 - **连通性**指的是两个或多个终端之间建立连接的能力,使得信息可以在这些终端之间传递。 - **资源共享**是指网络中的资源(如文件、打印机等)能够被网络上的其他用户访问和使用。 ### 2. 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 分组交换是一种重要的数据交换技术,其基本过程包括: 1. **报文分组**:将发送的数据分成若干个小的数据包(分组),每个分组头部包含了必要的控制信息。 2. **存储转发**:每个分组独立选择路径通过网络,中间节点(路由器)接收到分组后进行存储,并根据路由表决定转发方向。 3. **目的地合并**:所有分组最终到达目的地后重新组合成原始数据。 ### 3. 三种交换技术的对比 - **电路交换**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端到端的可靠通信资源,特别适用于长时间大量数据传输的场景。缺点是在没有数据传输时,这些资源仍然被占用。 - **报文交换**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资源,可以根据需求动态分配,非常适合突发性的数据通信。但由于整个数据报在转发时需要完整接收后再进行转发,因此可能会导致较大的延迟。 - **分组交换**结合了报文交换的优点,同时每个分组更小,路由更加灵活,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,提高网络的可靠性。 ### 4. 因特网的重要性 因特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信息交流方式,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 - 它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提供了基础平台。 - 支持多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,如视频会议、在线教育等。 - 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促进了全球化进程。 ### 5. 因特网的发展阶段 因特网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: - 单一网络到互联网:最初由ARPANET发展而来,逐渐扩展为包含多个网络的互联网。 - 三级结构的因特网:形成主干网、地区网和校园网三个层次。 - 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:随着商业活动的增加,出现了多种层次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(ISP)。 ### 6. 因特网标准的制定过程 因特网标准的制定通常经历以下阶段: 1. **因特网草案(Internet Draft)**:初期阶段,尚未成为正式标准。 2. **建议标准(Proposed Standard)**:经过初步评估后进入该阶段。 3. **草案标准(Draft Standard)**:进一步评估和完善。 4. **因特网标准(Internet Standard)**:最终版本,被广泛接受并采纳的标准。 ### 7. internet 和 Internet 的区别 - **internet**(小写i)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而成的大网。 - **Internet**(大写I)专指当前全球性的基于TCP/IP协议的互联网。 ### 8.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特点 计算机网络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,例如按照覆盖范围可分为: - **广域网(WAN)**:用于远程通信,数据传输率较高,是Internet的核心。 - **城域网(MAN)**:覆盖一个城市范围,连接多个局域网。 - **局域网(LAN)**:主要用于校园、企业内部等,覆盖范围较小。 - **个域网(PAN)**:个人使用的网络,连接个人电子设备。 ### 9. 主干网与本地接入网的区别 - **主干网**负责长距离的数据传输,速度快、容量大。 - **本地接入网**主要服务于本地用户的接入,速率相对较低。 ### 10.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比较 在给定条件下,分组交换的延迟比电路交换小的情况可以通过数学分析得出。具体来说,当**建立电路的时间**远大于**存储转发延迟**时,电路交换的延迟较大。 ### 11. 最佳分组数据长度的计算 根据题目条件,可以建立数学模型来计算最优的分组数据长度。通过求解极值问题,可以得出最佳分组数据长度的公式。 ### 12. 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 - **边缘部分**主要由主机组成,用户可以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共享。 - **核心部分**由路由器组成,负责数据包的转发,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。 ### 13. 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区别 - **客户服务器方式**中,客户端请求服务,服务器提供服务。 - **对等方式**中,每个节点既可以作为客户端也可以作为服务器,没有严格的主从关系。 ### 14.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: - **速率**: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。 - **带宽**: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。 - **吞吐量**:单位时间内成功传输的数据量。 - **时延**:从发送端发出数据开始,到接收端接收到数据为止的总时间。 - **时延带宽积**:时延与带宽的乘积。 - **往返时间(RTT)**:数据从发送端传送到接收端再返回发送端所需的时间。 - **利用率**:网络中资源被有效利用的程度。 ### 15. 网络利用率与时延的关系 假设网络利用率达到了90%,此时的网络时延将是其最小值的10倍左右。这是因为随着网络利用率的增加,网络拥塞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,导致时延增大。 通过对上述知识点的深入分析,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,还能掌握其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。










剩余21页未读,继续阅读

- Tunutu1272020-11-02这是第六版

- 粉丝: 248
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
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
我的收益
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
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
我的收藏
我的下载
下载帮助


最新资源
- 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及其防范机制研究(1).docx
-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(1).docx
- java实习的自我鉴定范文(1).doc
- 旅游、中介与服务电子商务(1).ppt
- 浅析项目教学法下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实现(1).docx
- 基于互联网+背景下探讨教师角色转换必要性(1).docx
- 基于android的手机蓝牙通讯本科学位论文(1).doc
- 卷烟厂成品物流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--大学论文(1).doc
- SAPERP家具行业信息化解决专项方案.doc
- 大学毕业论文-—基于plc的电梯群控的应用研究(1).doc
- 中兴通讯数据通信第一阶段考试试题.pdf
- flash教学7(1).pptx
- 数控系统PMAC的软件PLC中触发条件的应用(1).docx
- 基于信息化的煤炭企业管控模式研究(1).docx
- 人工智能发展前景-产业报告(1).docx
- 20XX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科技信息工作汇报模板(1).pptx


